logo

生命已经这么短了,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流于世俗而不追求真正想要的?

2025年10月11日 · 2113

本文首发于知乎回答点此查看原文

关注这个问题已经有一年多了,但是还没有看到一个真正能给我满意回答的答案。直到这两天阅读了《逃避自由》这本书,醍醐灌顶,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回答。

为什么大多数人总是流于世俗?其实这是一个贯穿古今中西的普遍性问题。《逃避自由》写于二战之后,作者弗洛姆讨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:为什么西方世界从文艺复兴、宗教改革之后,不断奋斗来挣脱政治、经济、宗教上的各种束缚,追求自由,却在二战的时候心甘情愿地服从纳粹的威权主义?

其实,真正获得自由、追求自己想要的并没有那么容易。行百里者半九十,大多数人都倒在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恐惧、社会的规训、他人的期望上,丧失了真正的自我。

你真的拥有自由吗?

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飞速发展,人们可以不再为吃不饱饭而发愁,可以不受户口的限制自由迁徙。表面上,我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。但是,我们真的拥有自由吗?

这本书中提出了「消极自由」和「积极自由」两个概念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消除了人们身上政治、经济、思想的各种束缚,这种自由叫做消极自由,因为它并不是你自己追求而来的,而是你因为社会的发展被动地得来的。而所谓的积极自由,在于发展真实的自我,掌控生活,实现自我潜能。

在哲学和心理学层面,已经有很多人探讨过积极自由的意义。

19 世纪的费尔巴哈、马克思、施蒂纳和尼采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:个人不应当屈服于自己的发展进步或幸福之外的任何外在目的。

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。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把「自我实现」放在金字塔的顶端,认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,去发展自己的潜能。

然而,拾起手杖的一端(自由),也必然就拾起了手杖的另一端(责任)。你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,这就意味着要承担收入不稳定的风险;你可以自由地做各种人生选择,这就意味着你要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;你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,但是要做好被其他人反驳或不认可的准备。

这些责任是那么的沉重,于是你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它们,逃避它们伴生的孤独、恐惧和焦虑。

这便是书名「逃避自由」的由来。自由虽然带来了独立和理性,但也伴随着深刻的孤独、无力和焦虑,而为了摆脱这种难以承受的负担,人们宁愿放弃独立的自我,与他人融为一体,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。

大多数人,从未拥有过真正的积极自由,他们躲进了心理的温室。这让他们获得了安全感,但代价是丧失了自由,放弃了自我。

为什么追求自己想要的那么难?

书中讲到,逃避自由的最常见方式是「机械趋同」,也就是把他人的选择、社会的期望当成自己的选择,即所谓的「随大流」,这样不仅能满足他人的期望,还能避免自己做选择的风险。

还在上学的时候,我就发现了大部分男人一生的行为轨迹:他们努力赚钱养家,为了孩子付出一切,却很少有自己的个人爱好,经常显得无趣和呆板。

最近重温《西部世界》第一季。看到里面接待员机器人每天固定的生活轨迹,我突然想到,其实现实中的很多人,生活轨迹也是如此固定,就像游戏里的 NPC 一样,从未改变,你总是能在固定的时间、固定的地点遇到他们,而他们也似乎从未拥有自己的思想。

把自己活成一个机器人、工具人,何其不幸,但这是很多人的生活写照。他们总是活在他人的期待里,朝着世俗的目标而努力。千千万万的人,活成同一个模板。他们努力地去追求标准答案,却不曾活出自己的个性,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
不过,也别急着批判这些人。因为这种「机械趋同」,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谋划的结果,而非个人选择。

我们从 6 岁开始上学,一直到 18 岁中学毕业。在学校的漫长时间里,我们不仅学习了知识,还塑造了人格。遗憾的是,现今的教育在大部分时间里其实是在扼杀人的主体性,用外加的思想取代人的自发性思想。

你也许会问,教育主要以知识为主,为什么还会对人的思想影响巨大?

其实,当教育只关注知识,总是强调事实信息,强调追求客观,事实上就是在减弱思考的能力,消解追求真理的动力。这便是思想上的灌输,对原创思维的扼杀。

当教育扼杀了人的原创思维,社会上又在麻痹人的批判思维。短视频的碎片化信息,在不断破坏着人对世界的结构性思考。大多数人,正在变得不知思考为何物。

如果当思想都不是自己的,那么,你的感觉、你的愿望,是否也有可能都来自于外界?**在追求自己想要什么之前,你得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**这个愿望,不能是来自外界灌输的功成名就、传宗接代。

所以说,流于世俗,浑浑噩噩,其实是学校和社会共谋的结果。不必怪罪自己,生命短暂,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不断寻找自己想要的就可以了。

真正通往自由的路,在于爱和创造

那么,我们怎么样才能拥抱自由(而非逃避),真正活出自我呢?

这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巨大话题,我自己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,这里我主要分享一下书中给出的深刻洞见。

既然人们逃避自由的根源在于个人独立之后的不安全感,那么就要寻找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与世界重新建立连接,消解这种不安全感。书中给出的关键词是:爱和创造

爱,代表与他人和世界相连接。真正的自我实现,一定是做对这个世界有价值的事情。通过爱,我们既克服了孤独感,又无需放弃个人自由与完整性。

创造,代表了追求过程而非结果。当我们发挥自己的才能,无论是创作一个作品,还是解决一个问题,我们都是在主动赋予世界和自身以意义。这种意义感是抵抗虚无、确认自我价值的强大力量。

如果你现在感到迷茫,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不妨从发展一个创造型的爱好开始。注意这样的爱好一定要是创造型的。创造型爱好的例子如写作、乐器、手工;非创造型爱好的例子如看展、追剧、游戏。

书中把这一类的活动称作「自发活动」。它们完全出自于你的内在,是你真实自我的表达。每一次这样的自发活动,都是一次对自我的肯定与强化,最终发展出独一无二的自我。

相信你自己内在的无限潜力,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造,你一定能找到自己感到最充实、最幸福的人生道路,拥抱那份属于你的、积极的自由。